您可以点击关注传金所,并在本文下方留下宝贵的评论和建议。每一条支持都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,希望您能给予我这个机会,同时也是对我作品的认可。
萧锋,1916年出生于江西泰和的一个贫困家庭。小时候,他过着吃不饱饭、放牛的生活。为了谋生,9岁时他来到一家裁缝铺当学徒。萧锋从未上过学,也不识一个字,但投身革命后,他不仅学会了读写,还坚持写了长达64年的日记,记录着自己的漫漫征程。
退休后,萧锋将军把这64年如山的日记文字整理汇编,总字数超过一千万字,这在整个军队系统中极为罕见。对普通人来说,坚持这么多年写日记已属不易,更何况是一个日日奋战于战场的士兵。萧锋靠什么力量支撑他持之以恒地写下这些文字呢?
展开剩余82%每当被问及此事,萧锋总是坚决地回答:“信念。”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,让写日记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记录,而成为他心中无法割舍的使命。
萧锋曾感慨道:“这些日记,比我的生命还要宝贵。”日记中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和战友为信念无畏献身的壮烈篇章。他说:“看着伟大的革命事业、火热的战斗生活,见证了无数英雄的感人事迹,再想到牺牲的妻子萧曼玉的临终嘱托,我心中涌动着无尽的力量,驱使着笔不停地写。只要还有一口气,我就要用心血把一切记录下来!”
那么,萧锋是如何从一个完全不识字的文盲传金所,逐步走向识字、写作,最终坚持64年如一日的日记写作呢?
1927年夏,年轻的裁缝萧锋结识了一名女学生萧曼玉。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,两人成为了好友。同年秋季,受湖南秋收起义鼓舞,赣南爆发农民暴动。萧锋作为暴动队的红旗手,而大字报则由萧曼玉负责书写。
次年初,萧锋与萧曼玉及42名姓萧的农家青年组建游击队。萧曼玉担任文书,负责队伍内的所有文字工作。一次,游击队取得战果,需写战报总结经验,萧锋一听写报告便头疼不已。萧曼玉主动帮忙,一边帮他回忆战斗细节,一边整理总结,最终完成了战报。这件事让萧锋深刻认识到,光会打仗不怕死远远不够,还必须学会总结经验,提高文化水平。
于是,他拜萧曼玉为师,开始识字学习。后来,在党组织安排下,他又进入团校、党校进一步深造。渐渐地,萧锋不仅能读书写字,写日记也成了他军旅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习惯。随着时间推移,他的日记水平愈发成熟。
萧锋坚持写日记还有另一层重要原因——他的妻子萧曼玉。正是她教会他识字,是她第一个鼓励他用文字记录生活。不幸的是,萧曼玉后来牺牲了。为了缅怀妻子,萧锋选择用日记这一特殊方式,寄托对她以及无数牺牲先烈的深切怀念。
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写日记困难重重,保存更难。几十年间,萧锋身边许多东西都丢失了,但日记却一直被他小心保存。每次出征前,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交代战友:“如果我出了什么事,这个包袱一定要交给组织。”包袱里装的正是这些年写下的珍贵日记。
除了写日记,萧锋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员。据统计,他一生参加过超过1000场大小战役。他还被誉为“战场发明家”,很多经典战术如地道战、麻雀战均与他有关。他发明的“猫耳洞”极大地减少了阵地防御作战中的伤亡,而他和战友共同研发的“飞行炸药包”在攻坚和反坦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毛主席也曾关注过他的发明,“飞行炸药包”更是被列入我军五大发明之一。
1949年7月,时任28军副军长的萧锋受命参与金门战役。因军长朱绍清病休,他代行军长职务,率28军承担攻占金门的重任。为此,28军四处筹集船只,然而国民党临撤前破坏了沿海船只,致使我军无法集齐足够渡海船只。第10兵团又催促尽快作战,最终28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忙发起进攻。同时情报工作未能及时掌握敌方动向,导致我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战。种种因素造成了惨败,9000余名登岛部队多数牺牲,还有部分被俘。
战败后,作为前线指挥官,萧锋陷入深深自责。但将责任全部归咎于个人是不公平的。粟裕多次公开表态:“金门战役失利,不能怪叶飞,更不能怪萧锋。真正责任在三野前委。”他还安慰萧锋说:“28军的战斗力毋庸置疑,如果再选,我还是会选择28军担任主力。”
这番话让萧锋感动不已。虽然责任不完全在他身上,但如此大规模的失败,作为指挥官难免受影响。不久,他离开28军,调任华东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。
1955年,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上,萧锋被授予大校军衔。虽降职未获将衔,他毫无怨言,继续兢兢业业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阅兵时,他率领坦克方队接受毛主席检阅。
1961年,他晋升少将军衔,随即将全部精力投入装甲兵建设事业。1991年2月3日,萧锋将军在北京逝世,享年75岁。这位经历风雨的将军,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人生。
因平台规则,只有您与我互动越多,才有机会成为铁粉。如果喜欢我的文章,欢迎点个“关注”传金所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新文章推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